開年之初,據外媒報道,此前在英國受阻的華為,已經全面拿下了5G業務;并和另一英國巨頭Three UK簽下20億英鎊的合作協議。華為究竟是如何突破海外重重難關?
1.華為為何能在英國“逆風翻盤”?
這些年,華為一直蟄伏深耕于研發,最終憑借著精湛前沿的技術,成為全球5G領導者之一和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商。
但在爭奪5G領域主導權的過程中,華為多次遭到圍堵。
其中,就有英國一度宣布將華為從核心5G網絡競標者名單中剔除,未來兩年內,連核心4G網絡亦不再為華為設備保留位置。
而就在此時,卻意外得到了兩個好消息:英國Three UK電信公司向華為拋出5G業務達20億英鎊的橄欖枝;英國第二大通訊運營商O2,也有意利用倫敦的200個通訊基站檢測華為5G通訊設備。
欣喜之余,人們不禁好奇,究竟是何方神圣敢和英國政府叫板?
原來,早在2000年的時候,李嘉誠便以36億英鎊的價格,拿下了Three UK在英國的電信運營權。后于2015年,又以102億英鎊收購了O2。
換言之,此次幫助華為“逆風翻盤”的,正是李嘉誠所有的兩家電信企業。
有了兩家巨頭電信企業的支持,英國政府的態度趨向軟化,將華為的當地業務定為“風險可控”,默許其繼續經營。如此,華為在歐洲市場的危機,算是暫時緩和了。
2.李嘉誠和華為的“第一次接觸”
其實,李嘉誠和華為的淵源,還要追溯到1996年。
當時,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在香港的地產領域已打下堅實基礎,并取得傲人成績,于是決定拓展其他領域的業務。
1979年,李嘉誠從匯豐銀行購入老牌英資洋行“和記黃埔”22.4%的股份,開香港企業家入主外資企業之先河。
1983年,“和記黃埔”涉足香港移動電話業務,并率先推出了蜂窩式移動電話。
隨后又接連取得不錯的成績:發射亞洲首顆通訊衛星“亞洲衛星一號”、率先推出的2G無線電話服務、成為世界首家提供CDMA數碼移動電話網絡的電話公司等等。
此時,考驗突然降臨:公司須在3個月內搭建好綜合性商業網,并最終由香港電信局驗收。
不少供應商開始坐地起價,且建設周期都在半年左右。“和記黃埔”始終無法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。
這時,李嘉誠想到了靠自主研發產品嶄露頭角的國產品牌:華為。
華為不僅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技術力量,更低更優的成本,還恰好有意愿拓展國際市場,香港正是第一站。
李嘉誠和華為的“第一次接觸”,可以說是一拍即合,互惠互利。
3.二度聯手,竟是一次輪回
“和記黃埔”花了幾年時間在香港站穩腳跟,隨即便投身于海外市場。
1991年,耗84億港幣買下英國電信公司Rabbit。三年后,推出Orange品牌的2G移動電話服務。五年后,Orange躋身英國三大移動電訊運營商之一。
而后幾年,他又接連拿下了意大利、奧地利、瑞典、丹麥和愛爾蘭的3G牌照,總花費約250億美元。
2014年,李嘉誠以2.25億英鎊拿下英國4G牌照,以7.8億歐元收購愛爾蘭電信公司O2 Ireland。
2015年,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電信運營商O2;2018年,吞并意大利電信巨頭Wind Tre。
至此,李嘉誠的長和電訊已全面鋪開,并躋身歐洲一流電信運營商行列,全球用戶超過一億人,營收利潤遠超集團其他業務。
更重要的是,持續數年的一系列電訊并購,也成為了如今李嘉誠為華為二次助力的重大伏筆。
倘若李嘉誠沒有進行大范圍大手筆的布局,恐怕華為就只能獨自奮戰,難以“化險為夷”。
此次二者再聯手,不僅是為了解決華為當前的困局,更重要的是,讓全世界人民,看到中國企業之間惺惺相惜,互幫互助的民族精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