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沒有那么一刻,你感覺“上坡”越來越難,一不留神便會陷入萬丈深淵,開始頻頻感慨人生格局已定。實則不然,觀察分析身邊一些成功的企業家,你會發現他們總能抓住機遇,或實現快速升遷,或輕松轉換賽道,或實現發家致富、財務自由......
其實,這些人的成功也并非無跡可循,而是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和共同的特質。
特質一:洞察
通俗地講,洞察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;而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講,洞察就是變無意識為有意識。就這層意義而言,洞察就是"開心眼",就是學會用心理學的原理和視角來歸納總結人的行為表現。
談及洞察,不得不提如今在商業領域炙手可熱的一位名人——貝佐斯。
作為亞馬遜創始人,54歲的貝佐斯憑借7750億元的個人財富,短暫問鼎世界首富。而亞馬遜更是從一個曾經長期不盈利的公司,一躍發展成現在全美市值第二大的公司,這其中離不開CEO貝佐斯獨特的經營之道。
關于亞馬遜在做的這些事情,貝佐斯曾言道:
“我常被問一個問題,在接下來的10年里,會有什么樣的變化?但我很少被問到,在接下來的10年里,什么是不變的?但我認為,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加重要,因為你需要將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。”
這就是貝佐斯獨特的經營之道——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中找尋那些不變的本質。
在購物領域,經濟狀況在變化、消費者的購物方式在變化、商品的品類也在變化......但這都不能稱之為購物的本質。購物的本質是:我們希望以更快的速度、最低的價格、更好的服務買到東西。
憑借著超強洞察力,亞馬遜已成為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商龍頭之一。
總的來說,洞察力是摻雜了分析和判斷的能力,是看破表象,分析事物背后潛在本質的習慣。
可是,我們怎么才能找到所謂的本質?
其實并不難,可以從“為什么”、“不變因素”、“基本規則”這三點出發。
從為什么出發:在亞馬遜,每當生產一種產品時,總會事先討論思考“為什么要生產”、“消費者是否需要”。
從不變因素出發: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,從不變因素出發,去思考“多變的環境下,有什么是人們購物的不變因素”,進而聯想到成本、價格、服務等因素,將自己的努力聚焦。
從基本規則出發:眾所周知,消費的本質是:消費者給你錢,你給消費者提供購買價值。搞清楚這一點,能夠讓公司發展更為長久。
從以上三點出發,可以幫我們洞察更多事物的本質。否則兜兜轉轉,都是在表面糾結,觸及不到精髓,離成功漸行漸遠。
特質二:格局
曾國藩說:“謀大事者,首重格局。”
在生活與工作中,如果心胸狹隘,無大格局意識,終究難有什么大成就。因為, 決定你上限的,往往不是能力,而是你做人做事的格局。
一個炒辣椒的老太,靠著一瓶辣椒醬走出國門,賣到了全世界,成為消費者的“心頭愛”。身家更是高達幾十億,她就是“老干媽”的創始人陶華碧。
在當前,互聯網流量為王的時代,“老干媽”的表現確實很“土”,不上市、不貸款、不做廣告、不促銷......就像是從遠古時代穿越過來的人,與這花花世界格格不入。
但這個看似與世界“不合拍”的“老干媽”為什么偏偏就能火呢?原因要從創業初期說起。
創業伊始,陶華碧發現一些貨車司機,在到達貴陽后,總會習慣性地買一些當地的辣醬。
而貴陽本地的一些商戶見此機會,本著能坑一個是一個的經營規則,故意抬高辣醬價格,更有甚者,則將快過期的辣醬賣給這些貨車司機。
陶華碧則不然,非但不加價,反而免費將“老干媽”送給這些往來全國各地的人。
就這樣,“老干媽”一時間名聲大噪,從貴陽小山村,走到了全中國,不少外地經銷商開始上門找陶華碧要求代理“老干媽”。
而如今的“老干媽”已經走出國門,成為世界的“寵兒”,火得更是“一塌糊涂”。
從陶華碧身上,我們可以看到,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,決定著這個人的結局和層次。在格局和結局的博弈中,只要格局未定,一切皆有可能。
特質三:逆思維
逆思維也叫求異思維,它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,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。
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,我們都不陌生。當看到有人落水,一般思維是“救人離水”。司馬光則反其道而行之,運用逆思維,先砸缸,“讓水離人”,最終救了小伙伴性命。
在對逆思維的應用上,谷歌在人員招聘方面曾規定:寧愿花兩倍的價錢雇傭行業內最頂尖人才,也不愿在三流人才上浪費時間。因為,和三流人才相比,一流人才目光更為遠大,能真正的能夠跳出手上資源的局限。
善用逆思維的還有蒙牛的創始人牛根生。
“不問我的一雙手能干多少事,唯問移泰山需要多少雙手;不問我的一口鍋能煮多少斤米,唯問犒勞千軍需要多少鍋;不問我的一盞燈能照多少里路,唯問亮天下需要多少盞燈。”
2001年,在全公司營收僅有3 億元的情況下,牛根生提出5年后要創造 100 億元營業額。而這對當時的蒙牛來說,實屬是天方夜譚。
但就在牛根生倡導的逆思維的指引下,蒙牛在短短五年的時間,就實現了當初定下的“狂妄”目標,一躍成為了行業中的佼佼者。
逆思維的人,在面對問題時,首先會想到的是:我要干什么,而不是我有什么,所以要干什么。你有什么資源、能力根本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,能想到什么辦法,創造什么樣的奇跡。
特質四:自律
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:你最深刻的錯誤認識是什么?
點贊最高的回答是:以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后來才發現自律者才會有自由。
而一個缺乏自律之人,則容易被他人思想觀念所左右,很難朝著自身的目標進發。而一個苦行僧般自律的人,卻擁有著開掛的人生。
14歲的時候,李嘉誠已經為賺取一家人的生活費而奔波。盡管在店里當小工,他也堅守角色,把每一件交托的事情做得妥當出色。
20歲起,他就要求自己大量閱讀大公司年報。
60多年來,早上5:59分起床,他每天工作12小時,晚飯后看20分鐘英文電視,睡前一定要看書;.....
在商界,除了李嘉誠,自律的大佬也是比比皆是。例如,喬布斯年輕時就開始每天凌晨四點起床,自律的像個瑞士鐘表;世界首富比爾蓋茨,每周至少看兩本書,這一堅持就是幾十年......
越自律,越有話語權,身體和人生亦如此。
人生就像是一場馬拉松,在真正有價值的賽道上,做真正有價值的事的人哪有什么格局已定,前方的道路還很長,一切才剛剛開始......